企业可以利用和参与的金融工具
什么是对冲基金呢?它是如何盈利呢?
什么是对冲基金呢?它是如何盈利呢?
相比大众所熟知的共同基金,对冲基金似乎要更神秘。为数不多的媒体报告也常常围绕“索罗斯英镑狙击”、“麦道夫庞氏骗局”等负面话题,似乎,对冲基金是更高风险的投机行为。
事实上,对冲基金因其更稳定的收益、更低的风险,成为机构资金和大规模家族资金的首选品种。比如,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对冲基金桥水,为投资人管理着上千亿美元的资产。
而且 ,对冲基金因为高比例的分红奖励,也吸引了大批非常优秀的基金经理。
什么是对冲基金?还真很难用一句话来给对冲基金一个很准确的定义。美国投资人马拉比在《学习热爱对冲基金》一文中,总结了对冲基金的四个特征:1、私募。 对冲基金属于私募基金,不公开发行,有较高的投资门槛。
2、业绩提成。对冲基金更考验基金管理者的资产管理能力,所以,投资人和投资管理者通常是共享收益,通常是2的管理费,再加上20的业绩提成。
3、对冲。采用对冲的方式,屏蔽市场风险,只承担胜率较大的风险,以取得确定的收益。
4、杠杆。可以借助杠杆放大风险和收益,根据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调整预期收益和风险。对冲基金的投资范围很广,除非上市公司的股权以外,对冲基金基本上可以投资所有的有价证券,股权、期权、股指期货、大宗商品期货、外汇,等等各种金融工具及衍生品。
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在说对冲基金的盈利方式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个概念: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回报,也就是要有正的收益率,但是在进行任何一项投资之前,我们都无法预知未来到底是赚钱还是赔钱,这种不确定性就是投资的风险。
通常情况下,风险与回报成正比,风险越高收益可能越高。那么,有没有可能既有高收益又有低风险呢?
1952年,哈里.马科维茨最早提出了风险与收益同等重要的概念,开创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科学的开始。
现代金融理论把投资组合的收益分为两部分,与市场无关的α收益,也叫做绝对收益,或者超额收益,与市场相关的β收益,也叫做相对收益。
指数基金完全跟踪的股票市场,是单纯的β收益,只要市场上涨指数就会上涨,指数下跌自然也就会下跌。对冲基金想要获得的是更有价值的α收益,也就是在市场下跌的时候,要减少亏损甚至获得收益。
易方达基金公司总经理刘震云曾这样比喻:
α是肉,β是面。指数基金全是β,卖的是面;主动型公募基金有肉有面,卖的是包子;而对冲基金卖的就是纯肉。肉比包子贵,包子比馒头贵。很形象地说明了“为什么对冲基金的管理费很贵”这个问题。
对冲基金如何盈利金融市场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
1949年,美国投资人琼斯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对冲基金。
到1968年,他的累计回报率几乎高达5000,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其他基金管理者。在1965年之前的5年里,他的收益率325,远远超过当时最热门的共同基金225的收益率。(数据来源:《富可敌国》)琼斯是如何做到的呢?在一份招股说明书中,他用一个例子解释了赚钱的逻辑:
假设有10万美元的资金用来投资,且近期内对市场持乐观态度。那么,琼斯的投资策略是这样的:
1、借入10万美元,一共有20万美元;
2、用其中的13万美元,买入好公司的股票;用剩余的7万美元卖空不好公司的股票;
3、这样一来,净持有股票仅为6万美元。
未来,如果股市平均上涨20,因为选择了好公司的股票,所持有的股票可能可以获得30的上涨。而做空部分,因为选择的是差公司的股票,可能只上涨了10,从而减少了做空的损失。整个组合的盈利是 13万*30 -7万*10 3.2万美元。
而万一未来股市平均下跌20,因为选择了好公司,所持有的股票下跌幅度可能只有10,而做空部分因为是差公司,下跌会更剧烈可能有30的跌幅。这样一来,整个组合反而有盈利:7万*30-13万*10 8000美元
也就是说,不管是市场上涨还是下跌,琼斯的投资组合都能做到盈利。
这是对冲基金最早也是最基础的盈利模式。经过之后长时间的改进和创新,现在的对冲基金,有了更多的投资策略,包括:
1、宏观策略。 通过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直接对股市、债券、外汇、大宗商品进行操作,主要做方向性的交易。先对原生资产的走势做出判断,然后通过一些流动性好的衍生产品,比如期货进行操作。比较少做对冲套利。典型的宏观策略基金是索罗斯的量子基金。
2、统计套利。统计套利最核心的是交易模型,根据输入的市场参数,由模型计算出来应该买什么卖什么。爱德华.索普是第一个实现统计套利策略的人,也建立了第一个成功的量化交易对冲基金。
在对冲基金的风云录上,留下了非常多的故事:至今仍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对冲基金桥水,曾与索罗斯量子基金平分秋色的老虎基金,曾风靡一时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背后是资本的盛宴,也有资本的血雨腥风。
不管如何风云变幻,对冲基金在金融市场,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资本管理非常重要的工具。因为中国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对冲基金还没有成熟市场那么大规模,未来,随中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相信会有更好的发展。
(案例来源:《富可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