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 如何让英语能力达到英语母语者的水平?

[更新]
·
·
分类:行业
2024 阅读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

如何让英语能力达到英语母语者的水平?

如何让英语能力达到英语母语者的水平?

谢邀。如何让英语能力达到英语母语者的水平?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自己认为,要让英语能力达到母语者的水平,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从小就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国家生活学习,让他们并入当地儿童生活学习的轨道,与其一块按部就班地学习英语语言并了解其民族的风俗习惯政治历史及科学文化等等等等各方面的知识,如此耳濡目染,感同身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便能达到或基本达到其母语者的水平。当然话说回来,这对于大部分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人来说是不太现实的。
我自己很赞同这样的说法:要让英语能力达到英语母语者水平,在听说方面几乎不太可能;而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尤其是专业领域的写作方面,有可能达到母语者的水平。语言的学习主要在于多使用、多练习,在多使用、多练习的前提下,即便达不到母语水平,也可以较为接近母语水平。
每个人学习英语的目的和目标是不尽相同的。要达到自己的目标,也并非难事。英语和各种语言一样,就是一种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只要我们能够达到与操英语的人基本上无障碍交流的目的,也就实现了学习英语的目标。这就是我们学习英语的意义所在。譬如说,“语言学家”是研究语言的结构、运用、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及有关的问题,且在这些方面有一定造诣的学者,但若论及其语言本身的表达及运用,较之其操母语者来说,或许就逊色太多了。
我们说一个人的英语讲得像外国人一样标准流利,其意并非是说他的英语达到了母语者的同等水平。说其“像”,也许跟真正全方位意义上的要求水平还相差甚远。但从这个把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人的角度来讲,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做得非常完美了!
记得在21世纪初,911事件发生前的一个月余,自己应邀有幸参加了一个在美国印第安纳布鲁明顿大学举办的“Bloomington2001国际夏季研讨会”,与会者为来自亚非拉美几十个国家,操各种不同语言的代表。多位知名教授学者专家应邀参加会议并做了不同的专题演讲及报告。所有活动一律使用英语语言进行。因为他们都来自不同的国度,都是不同领域的专家,故所有的演讲都是非常的精彩,精辟,且具有权威性。他们的演讲引起了阵阵经久不息的掌声。但他们的英语大都带着浓浓的不同国度的口音,有的发音与规范的英语相差甚远,有的听上去还慢条斯理结结巴巴,但他们的演讲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均非常成功!尽管他们中部分人的英语并非尽善尽美且出现较多的瑕疵,但他们都顺利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或者说使命,把自己的成果成功地传授给了相关人群和社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此例也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英语就是人们所使用的一种交流工具,要达到母语者的水平,确实难度很大,但通过一定的语言环境和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而达到实现自己学习英语的目标是完全可行的!让自己的英语能力达到或接近母语者的水平,也是完全可能的!事在人为,功夫不负有心人。祝我们广大的英语学习者爱好者马到成功心想事成!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经过十几年改革, 课程宗旨和课程目标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课程宗旨从教书向育人转变, 课程目标由从过去关注学科知识和技能, 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转向了指向学科育人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2003年版, 以下简称 课标2003 ), 界定的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课程目标由五个要素构成, 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这五个要素共同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影响。但是, 这一目标未能脱离学科本位的思路, 各要素如何协同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产生影响并不清晰, 课标2003 也未能提供具体且可操作的实施途径。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2017年版) 基于国际、国内有关核心素养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现状和问题, 重新优化整合了原有的课程目标, 提出了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要素构成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在这一目标中, 语言能力的发展带动并渗透对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而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以往提出的 双基 目标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之后提出基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的“三维 目标虽然增加了 过程与方法 和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两个维度, 但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只见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例如在英语教学和评价中, 关注的仍然是语法知识、词汇量和听说读写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难以有机融入教学和评价。
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超越了 双基 和 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