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素质如何考核 人员素质测评的类型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从测评范围来看,可分为哪些?

[更新]
·
·
分类:行业
1929 阅读

员工素质如何考核

人员素质测评的类型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从测评范围来看,可分为哪些?

人员素质测评的类型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从测评范围来看,可分为哪些?

素质测评 (一)基本界定 素质测评是指测评主体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行为事实)表征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针对某一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作出量值或价值的判断过程,或者直接从所收集的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征的过程。
P6 人员素质测评是根据一定的目的,采用一系列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类人员的德、能、勤、绩、体等素质进行的测量与评定。
具体的表述是:测评主体针对特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的,如招聘、选拨、安置、考核、培训、晋升等,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对人员的素质进行多方面系统评价,进而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二)相关解释 P7 素质测评的定义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主要是“测”的工作,而后一部分主要是“评”的工作。
这里的“测”是以科学的测量与评价工具为手段的特定的信息收集活动。
这里的“评”是针对一定测评指标体系对品德表征信息的质、量、值进行评价。
“科学方法”——直接调查、问卷调查、抽样统计、比较分类、因果关系分析、因素分析、典型分析、理论分析、黑箱分析、移植分析、仿真分析等。
“主要活动领域”——是指个人生活与工作的主要场所。
“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是指有内在联系的一系列素质测评指标。
“引发”与“推断”是指测评者的“归纳”、“概括”或“抽象”,是一种能动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升华”现象。
“测评主体”既指个体又指集体,既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自我,既可以是上级也可以是同级,还可以是下级。
(三)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素质测评虽然以一个个的行为事实为依据,但并非仅凭单个的行为事实就可以作出评价,而是要在综合大量行为事实群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评价。
三、人员素质测评与人才素质测评 P8 人员素质测评是指对16岁以上具有正常劳动能力个体素质的测评; 人才素质测评是指对具有一定才能个体素质的测评,包括某些儿童测评、学生测评与人员素质测评。
四、人员测评与人员选拔 P9 所谓人员选拔,就是挑选合适的人到某个特定的岗位上发挥作用的过程。
人员测评主要是指测评者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中的表征信息,采用科学的方法针对人才素质测评标准体系作出量值或价值判断的过程,或者从表征信息中引发与推断某些素质特征的过程。
第二节 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类型 [重点节] 按照测评标准划分,有无目标测评、常模参照性测评与效标参照性测评。
晋升测评一般属于常模参照性测评,................人员录用与招聘也多属这种测评..............。
飞行员的选拔与录用主要属于效标参照性测评....................。
述职、小结与访谈等写实性测评则属于无目标测评。
P10 按照测评范围划分,可分为单项测评与综合测评。
企业诊断与人员培训过程中的测评一般需要单项测评.......................,而人.员选拔与绩效考评中的测评大多数是综合测评.................... 。
P10 按照测评目的与用途进行划分: 一、选拔性素质测评 二、配置性素质测评 三、开发性测评 四、诊断性素质测评 五、考核性素质测评 一、选拔性素质测评 P10 选拔性素质测评是一种以选拔优秀人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许多待遇优厚、工作舒适的职位,常常有众多的求职者申请。
尽管我们采取一定的形式删除了许多不合格的求职者,但最后仍然存在许多可供我们选择的合格者,此时需要我们实施的则是选拔性的素质测评........ 。
选拔性素质测评与其他类型的测评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整个测评特别强调测评的区分功能。
区分性。
实际上是“高个之中选高个”或“矮个之中拔高个”。
第二,测评标准的刚性最强。
确定性。
测评的标准无论合理不合理,一旦实施绝不允许有丝毫变动。
第三,测评过程特别强调客观性。
客观性。
这种客观化的明显标志就是对测评方法的信度追求,表现为对数量化与计算机化的追求。
第四,测评指标具有选择性。
选择性。
第五,选拔性测评的结果或是分数或是等级。
直观性。
选拔性测评操作与运用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公正性、差异性、准确性与可比性。
P12 公平性——每个被测评者来说,都有机会参与测评。
公平性原则是保证选拔性测评结果被公众接受的前提。
公正性——测评过程的要求对于每个被测评者都是一致的。
公正性原则是保证人们认为选拔结果有效的前提。
差异性原则是保证选拔结果正确性的前提。
准确性原则,是保证人们对素质测评选拔结果信任的前提。
可比性原则,是保证选拔结果最后在选拔人员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的前提。

不同工的情况下,怎么做绩效考核?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生产的“第一资源”,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素质,有效的绩效管理是关键的一环,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任何环节的正常运转都与绩效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招聘中录用的员工是否真能适应工作要求,需要通过绩效考核来衡量;岗位轮换的实施需要员工的能力与岗位匹配程度的资料;职位升迁要考察员工的能力、态度、绩效;报酬高低需要以员工的绩效和贡献为基础;培训要以员工的现有能力、素质和潜力为依据。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绩效管理活动为其提供详实的资料和信息。因此,随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的提升,如何做好绩效考核逐渐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热点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绩效考核是企业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近年来,为了寻找更科学、有效、客观、公正的考核方法,业内人士进行了诸多艰苦的探索。然而,由于绩效的多因、多维、动态等特点及考核者的情感等因素,考核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审视当前绩效考核的成败得失,笔者认为,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是克服绩效考核弊端的根本出路,是绩效考核的生命线。
进行工作分析
  要发挥考绩对整个管理系统的信息反馈作用,必须开展有效的工作分析,即明确岗位职责及岗位员工对素质要求,确定哪些是完成工作必须的绩效要素。只有明确了岗位职责,才能有针对性的对企业内部的各个工作团队及员工的实际工作行为进行考核,判断其行为与企业所要求的职责规范之间的拟合程度,并以此作为绩效的衡量标准与考核依据。考核的全过程中一定要有管理层和员工的密切配合,在合作中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要使考核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计划、实施、考核、考核结果的反馈及考核结果的处理和应用。首先要更新观念,认识到业绩不是考出来的,而是通过一个科学的体系管理出来的;其次,要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然后就要贯彻执行;最后总结考核。
设计考核指标体系
  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结合企业的个体情况,制定操作性强的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要注意指标过多,计算就会变得繁琐,一些重要的指标会被淹没而难于显示其重要影响。
选择绩效评价工具
  每一种评价工具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例如,等级排序法能避免居中趋势,但在所有员工的绩效确实都高的情况下,这种方法会引起员工的不良感受。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绩效考核理论推崇与特定的工作行为联系在一起是绩效考核工具,但企业更愿意接受较为简单的工作绩效考核方法。
完善工作绩效标准
  古人云:“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应确保向所有的考核者等考核对象提供明确的工作绩效标准。完善企业的工作绩效评价系统,把员工能力与成果的定性考察与定量考核结合起来,建立客观而明确的管理标准,定量考核,用数据说话,以理服人。改变过去员工考核中定性成分过大,评价模糊,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的不足。
使用明确的绩效要素
  最好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对绩效考核要素加以界定。比如,“杰出”——在所有各方面的绩效都十分突出,并且明显比其他人的绩效优异;“很好”——工作绩效的大多数方面明显超出职位的要求,工作绩效一贯是高质量的;“好”——称职的可信赖的工作绩效水平,达到了工作绩效标准的要求。这样就会使考核者容易对评价结果进行理解。避免使用诸如“忠诚”、“无私”等抽象的要素名称,除非它们能够用可观察的行为来证实。
减少考核者的主观性
  选用较为客观的考核者来进行工作绩效考核,是使评价客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训练考核者正确地使用考核工具,指导他们在判断时如何使用绩效考核标准;尽量使用一个以上的考核者各自独立完成对同一个对象的绩效考核。
注重绩效考核反馈
  使考核者与被考核员工能有频繁的日常接触;及时将考核结论酌情告知员工; 在适当的时候,对工作绩效较差的员工提供正确的指导。
建立申诉等审查制度
  本着对员工、对企业负责的态度,建立正式的申诉渠道和上级人事部门对绩效考核结果审查的制定。如果发生裁员或辞退事件,应整理有关的工作绩效考核书面材料,对裁员或辞退的原因做出解释,并妥善处理相关事宜。
  任何公司的绩效考核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没有最好的绩效考核方法,只有最适合你的方法。简单实用或复杂科学,严厉或宽松,非正式的考核方式或系统性的考核方式,不同规模、不同文化、不同阶段的公司要选用不同的方式。
  绩效考核是一把双刃剑,好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激活整个组织;但如果做法不当,可能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总之,要真正把绩效考核落到实处,企业在体系设计与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有系统的眼光和思维,同时又要敢于迈开步伐,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适时推动组织的变革前进,把公司推进为一个具有现代意识观念、行为模式以及能力结构的成长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