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培训课程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的八大途径是什么?
心理健康教育的八大途径是什么?
(一)课程系列: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每周1课时,教材以总课题实验用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为主,结合学生的实际安排授课内容,采用讨论、交流的方法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心理困惑作适当点拨。
对男女生共同的心理问题,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对男女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分别开展男生团体心理辅导和女生团体心理辅导。
(二)咨询系列:1 建立心理咨询室,安装热线电话,每周二、四晚19—22时为咨询时间设立三个心理信箱,收集学生咨询信件并答复。
配备两名大学本科学历并经过专门培训,具有心理咨询资格的讲师负责此项工作。
2 通过板报、校园广播站、心理教育刊物等开展咨询工作,宣传心理教育信息。
(三)活动系列:开展以下心理训练活动:1 无批评日2 自我展示3 “四创”比赛4 手抄报比赛5 “这周我是舍长”6 金点子7 心理论坛8 军训9 无偿献血10 为希望工程献爱心11 瞻仰烈士陵园12 义务植树13 单项标兵评比14 轮流当班干15 “这周我是班主任”16 开心一日,绝对精彩。
(四)渗透系列:1 各科教学渗透。
要求教师把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挖掘教材中心理素质教育的对应点,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的性别、个性创造不同的自我训练与表现的机会,使学生能在愉快、成功的学习氛围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
2 科研科技活动中渗透。
通过实施《园丁科技教育行动》、《培养既能教书育人、又能科技兴农两用人才的实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环境系列:加强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绿化美化校容校貌,使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六)教师系列:定期培训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做到以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七)家庭系列:一是新生入学时,家长到校集中学习。
二是每学期定期向家长邮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书刊、家庭报告书等,给家长传受心理教育知识,汇报学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现,反馈学生在家的表现及家长的要求。
三是对部分学生进行家访。
(八)磨砺系列:1 利用各种比赛进行磨砺训练。
鼓励学生赛前充满信心,赛时不畏强敌,赛后胜不骄败不馁,以良好心态展示风采。
2 开展社会调查、联欢、交流活动,组织考察团进行科研考察,每学期各一次。
集中时间,创设特定情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锻炼意志和耐挫能力,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也让学生经风雨、见世面,培养豁达情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名词解释?
1.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的思维。
2.想象:是指人脑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形象性,新颖性。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调节功能。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3.功能固定性: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通常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其结果是妨碍了问题的解决。
4.意志:是人自觉的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调节和支配行动,从而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5.挫折感:是个人动机性的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预订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行为
6.个性:是指在个人自然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社会的影响通过人的活动形成的稳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他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特性与共同性
@我的美丽日记零
7.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要,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8.气质:是指一个人先天具有的比较稳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特征:天赋性,稳定性,可塑性
9.性格:是指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 内倾型,外倾型;独立型,顺从型,反抗型;理论型,经济型,权利型,社会型,审美型,宗教型。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决定),社会实践,自我教育和修养(内在动力)
10.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起质的变化的能力叫才能。天才:才能的高度发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能力称为天才。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也叫智力。特俗能力,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需要的能力。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与教育,个人实践活动,人的主观因素
1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
12.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贯穿着积极思维的知觉,观察是最高级的感知觉水平。
13.观察力:即观察的能力,是经过后天的系统训练逐渐形成的一种带有个性
@我的美丽日记零
心理特点的能力。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15.知觉:指人脑对直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具体反映。
16.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17.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放映。
18.记忆表象: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应。
19.保持: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存储和巩固的过程。
20.遗忘:对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现或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重现,就是遗忘。
21.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应。间接性和概括性
22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多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过程。。。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23常规性思维:在造性思维,指人们运用自己获得的知识经验,按县城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4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个小时,几天或者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的找到解决方法,之中现象叫做酝酿效应。
25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或从朝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内在条件需要,外在条件诱因,作用,对活动的引发作用,定向作用,强化作用
26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27理想:是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28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
29群体:是指人们基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进行活动并相互制约的共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