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可以迅速知道领域的科研进展 科技报告是文章吗?

[更新]
·
·
分类:行业
1769 阅读

怎样可以迅速知道领域的科研进展

科技报告是文章吗?

科技报告是文章吗?

是文章。
记录某一科研项目调查、实验、研究的成果或进展情况的报告。又称研究报告、报告文献。
出现于20世纪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成为科技文献中的一大门类。每份报告自成一册,通常载有主持单位、报告撰写者、密级、报告号、研究项目号和合同号等。
按内容可分为报告书、论文、通报、札记、技术译文、备忘录、特种出版物。大多与政府的研究活动、国防及尖端科技领域有关,发表及时,课题专深,内容新颖、成熟,数据完整,且注重报道进行中的科研工作,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查寻科技报告有专门的检索工具。

本人切身感受到了目前科学研究的无力,因此希望学真正的哲学,请问如何入门?

从解读生命开始。对生命实质问题这个世界性难题的理解与把握,是我们讨论生命世界意义世界的原点起点阿基米德点。本人就是这样做的

刚开始接触科研的人常见的错误有哪些?

科研就是一个“烹调”的过程,就是厨师通过煎炒烹炸等烹饪手法将烹饪原料加工成菜肴的过程,这件作品不仅讲究“色香味俱全”,还要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能丰富饮食文化。
将科研工作者比喻成厨师,有人会感到厌恶,感觉身价降低,其实大可不必,科研并不等于“高大上”,试问科研的工作环境比得上烹调吗?试问导师给研究生的生活补助比得上厨师吗?所以很自然地引出刚接触科研的第一个错误。
一、自视清高、拈轻怕重
每一个研究生的学习成绩都是出类拔萃的,但是学习成绩跟科研能力关系不大,而且人生的辉煌时刻或许就是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此后的科研生涯就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从实验室的洗洗刷刷,到为老鼠填食加水、清理粪便,再到为导师拎包打水,这不仅是科研活动的一部分,更是自身修养的体现。SCI论文的第一作者就是始于繁琐,终于辛劳。
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前阵子某个大佬的一句话刷爆朋友圈:“先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实力强大才敢说这种话。但是对于刚接触科研的菜鸟来说,最好先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以学校要求毕业达到的标准为参考。拿开题报告来说,如果你最后的目标是攻克癌症、滴水变油、人造大脑,那还是尝试一下写科幻小说吧。等了解本领域的最新进展,熟悉实验室本身的基础之后,再定目标也不晚。我不否认有科研天才的存在,如果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Nature或Science,那基本上在学术圈就可以像螃蟹一样横着走了。
三、崇尚自我,忽视团队
完成一个科研目标,需要的实验技术五花八门,你不可能精通所有的实验技术,而研究生一共才几年?加强沟通、合作共赢才是王道,这样一来,如果同期三个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挂你名字的文章就至少三篇。在这样一个重视结果的年代,没人会深究你曾经的努力,只会在乎你的名字出现在几篇论文里。
四、迷信权威,忽视硕导
我也不确定是因为思维模式还是天真无邪,中国人迷信权威、崇拜权威,甚至恐惧权威,拿挂号来说吧,都喜欢半夜排队去挂一个专家号,在科研领域也一样。报考研究生之前,肯定都是先瞄准那些院士专家、长江学者、知名教授等等,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们眼界宽广、经费充足、人脉广阔,但是等你踏进实验室的那一刻就会发现,几个月看不见你的导师都很正常,做什么课题?看什么文献?学什么技术?一片茫然!甚至等你毕业答辩的时候,你的导师才知道还有你这么个学生。那怎么办?找硕导来带!这些牛导师的手下总会有三五个小硕导或者二老板,如果恰好这个硕导正缺人帮忙,那真是适逢其会,他会从实验技术、科研思路,到论文撰写等等,一步步手把手教你,那此后你的科研之路宛如顺水行舟。还有一点就是,权威不等于人品,比如争抢第一作者署名,比如以各种理由克扣补助,比如你的科研能力太强了,故意让你延期毕业等等,选择导师,真的是一场赌博。
五、只知比较,不知统计
学过统计学的都应该知道正态分布、方差分析、样本数量等词语,但是从考试过渡到实践,好多人还是不上道。比如减肥药物实验,吃药的1只动物体重轻了,没吃药的1只动物体重长了,你能说这药物有效吗?我经常听到有人比较中医和西医的时候,这么说:“俺们村一个老大爷,去大医院看西医好几年就是不见好,回家找了个中药偏方立马见效!西医就是不如中医好!”这样的论据有什么意义呢?再有就是,习惯用EXCEL做数据分析,这个固然简单方便,但是EXCEL毕竟不是统计软件,至少也应该掌握SPSS,有兴趣的可以翻翻那些论文“Statistical Analysis”下面的文字。
其它的还包括文献检索、文献翻译、创新价值、社会价值、慵懒惰怠、英文撰写等,真的不敢写了,害怕戳到别人的痛点。总之,科研就是一座围城,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只有熟悉规则、适应规则,才能享受科研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