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出来填报志愿规则
为什么以前高考要估分填志愿?而不是等成绩出来之后再填志愿?
为什么以前高考要估分填志愿?而不是等成绩出来之后再填志愿?
不知道你说的以前是多久以前?说实话,我们当时填报志愿根本就不是估分填报志愿,而是考都没考就填志愿,关于高考和填报志愿的关系,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考前填报志愿90年代之前高考的考生,比如说我,我们参加高考的时候就是采用的是考前填报志愿。这种填报具有很大偶然性。不确定因素太多。存在很大的问题,有的同学平时成绩不怎么样,于是一批就没填,或者瞎填。而高考的时候超常发挥,却一志愿因为没有填而只能二批、三批了;
第二,估分填报志愿估分填报志愿相对来讲就合理一些,因为估分,特别是理科,一般差别不会很大。我记得我层级估分的时候差别就是10分(虽然我们不是估分填报志愿)。估分能够比较实际的根据考试情况,填报志愿。
第三,公布分数后填报志愿这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做法,大家不仅知道自己的分数,而且知道自己在全省的排名,这样的话,可以根据招生计划的人数,确定自己报考的学校,这种稳定性就会越来愈好。而且,对于填报失误性越来越少。
为什么会经历这些阶段呢?我想这里主要是技术在起作用。很早的时候,计算机的使用不是很普及,不能将一些数据及时反馈到学生手中。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数据能够及时统计出来,并根据需要随时处理遍及,能够对分数进行多重加工。所以,现在使用知分填志愿的方式。
题主谈论的应该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考志愿填报,当时想要考上一所称心如意的大学确实需要兼备运气与实力。
我国是1977年才恢复的高考制度,那个年代的高考制度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相关经验以供参考,各方面的制度都不完备,或许我们现在很不能理解为何要采用“先填报志愿再考试”这种明显存在很大风险高考制度,这会让那些发挥失常或者超常发挥的同学处于很被动的地位。但高考制度就是由那个阶段一步步完善起来的,不能以现在的眼光来审查当时历史环境背景下的制度。
现在我们这种“平行志愿”的志愿填报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爆冷,最大程度的保证“考什么样的分,上什么样的学”,和那个时代相比,现在的学生确实是幸福太多了,所以,加油吧,高考生!
高考后,如何填报志愿呢,学校怎么选呢?
看全省排名,对照报考志愿书,每个省适合的学校只剩下几所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省份城市,最后只剩几所大学,从中选择一所。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
至于是专业优先还是学校优先,绝大多数人都是学校优先,如果对某一行业有兴趣那就要高分报差一点的学校才能保证被录取。
省份城市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要读研读博就优先211985,中西部的211985分数比东部低很多分,硕士博士毕业后别人只会问你是211还是985,不会问你是哪的985,其次重点院校资源多,读研保研优势大。
最后有个大小年问题,以江苏为例,江苏考生优先留在省内,但是如果当年试卷难度大考分低,就会出现考生大量出省的情况,导致省外高校分数线暴涨,省内高校分数线降低。试卷难度小,分数高就会反过来。不过这都是在赌,最好不要赌这个大小年。
最后还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好好学习毕业的时候起点就会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