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护理综合的案例分析怎么学?

[更新]
·
·
分类:行业
1218 阅读

典型学生教育案例分析

护理综合的案例分析怎么学?

护理综合的案例分析怎么学?

首先,得把教材看熟悉,最起码得看两遍,第一遍看个大体知识点概况,第二遍,看的细一点,深入一点。
其次,找专业教学视频,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理解,综合梳理所学知识。
最后,如果有时间,刷题,往年真题是一定得做的,其次,各章节复习题也是一定要理解,作对。

课例分析怎么写?

第一,整体环节要有一定条理。
一般情况下,对课堂要有一个整体的说明。这个环节要运用纲要里的内容作为支撑,介绍一些背景。然后述说优点,或是学习之处。接着是缺点或是有待改进的地方。最后是建议。建议是如何去改变缺点,是寻求改进方法。当然,最后再来个总结更好。
这样一个过程,就会显得不零碎,有条理。这样分析又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的相结合。整体说明相当于宏观,优缺点及改进意见,相当于微观。而总分总的三段式,使自己的评述很有气势。
第二,优缺点不要过多,要有一定的概括性。
一般情况下,优点最多在五个左右。而缺点一般比优点个数少些为宜。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几条要有条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节课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不能全部说优点,更不能全部说缺点。要一分为二来看待。
第四、分析时要有课堂内容作为支撑。
不管优缺点都是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见解是建立在对课例的理解上的。所以必须要以课例内容来说明自己的见解。这样才有骨架,有血肉。相对就比较丰满。
总之,课例分析要有条理,有一定的理论支撑,还要有课例内容作为说明材料。这样的课例分析才能够大致充实。

怎么做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1)、课例由哪些要素构成
一个课例应该由以下四方面要素构成。
1、背景与主题
背景与主题是课例的第一要素。因为课堂教学是复杂的,通常的听课评课往往对一节课从各个角度提出各种改进意见。课例研究并不追求通过一节课试图解决很多个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个课例认识一个小的研究问题——这就是研究的主题,“小”才有可能“深”。研究的主题最好从课例的题目就能看出、或者开门见山地交代,这样别人可以直接地知道这个课例探讨什么方面的问题,而不要读了洋洋洒洒几千字还不知课例想解决什么问题。
主题从哪里来、为何选择这个主题研究?这就需要交代该课例产生的背景。例如,背景中可以交代主题是来自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来自教学中常见的困扰难点、来自课改中的核心理念的践行等。背景的交代可以使读者感受到整个课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帮助读者理解课例中改进课堂教学的背景和条件等。
2、情境与描述
课例的载体是学科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情境的描述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不等同于把大篇的课堂实录直接摆进课例报告里。课例的描述不能杜撰,它来源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及其改进教学的研究过程,但其情节可以经适当的调整与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现讨论的焦点问题。各个课堂情境的选择要环绕课例研究的主题,有时为了凸显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甚至对片段中的语言也可做适当剪裁(如用省略号略去一些无关的话语、删去一些口头禅等)。除了使用第一手的直接的实录描述,也可以用作者讲述的方法对实录片段进行第二手的描写,包括作者本人当时的想法、感觉等都可以写入课例。围绕主题的情境描述要追求准确、精简、引人入胜。
3、问题与讨论
课例反映的是教学改进的过程,因此在课例描述中必然包含着提出的问题,以及由问题引发的后续讨论。因为课例反映的是教学研究“背后”的故事,交代产生这个课例的过程中的问题线索,使读者知道研究教学进展过程的来龙去脉,否则读者只是感觉到描述了一节“好课”,却不知产生这个“好课”的过程是怎样的。对读者来说,把研究授课的问题及其讨论梳理出来、展现过程,可能更具启发价值。
课例描述中提出的问题有的可能在后续讨论中解决了,有的没有解决,但都可以呈现出来。甚至写作者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思维的后续问题或两难问题,留下一个今后可以继续研究和讨论的空间。对于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加以筛选和梳理,最好问题的线索能够环环相扣,这样对读者更具吸引力,而且可以引发深入思考和讨论。那种没有问题的课例描述,或者说只是一节“好课”的展示,实际上并不是我们在这里所倡导的。
4、诠释与研究
对课例本身加以解读,赋予它更高一层的普遍意义,就需要对课例作出诠释、增加一些研究的成分,这是课例的另一要素。不过这种诠释应该是归纳型的、内容紧紧扣在描述的课堂教学和讨论过程上,不宜夸大和跳得太高,否则极易沦为空谈,使得课例前面是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后面是一般理论的泛泛而谈。很多经验性论文就是这样的类型。
对课例的诠释实际上就是交代对于课例研究中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的、包括课堂教学为何如此改进等的原因,也就是要讲出课堂教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的理由,使读者明白这“背后的故事”。诠释可以选择多个角度解读、尽可能回归教学的基本层面而不要脱离课堂教学。对课例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一节课的改进和研究过程,究竟获得了哪些理性的认识或者初步结论,需要一些概括和提炼。这些“研究成分”使得课例不仅仅是对研究一节课的描述,而且对老师们在日后课堂教学中考虑一类课的改进有启发。
上述划分并非严格,实际上当我们阅读一个课例时,它很可能同时具有两种类型课例的特征,只不过在其中某一方面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