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方法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更新]
·
·
分类:行业
4067 阅读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方法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情朗读是加深理解课文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感情朗读的好与坏是鉴别对课文理解的深还是浅的一个标准。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明确规定: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于正确和流利的要求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并不是很难的,但对于有感情的朗读就比较困难了,什么是有感情的朗读呢?有感情朗读即要通过朗读的声调、语气正确表达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要声调朴实,感情真挚,爱憎分明。我认为要达到此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指导:
1、根据中心和时代背景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
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明确了文章的中心和时代背景后,就要把它融入到自己的感情中,让自己的心灵走进文章中去与作者心灵息息相通,这样才能很好的确定朗读的感情基调。有的学生不去管文章的中心和时代背景是什么,总用一个语调朗读是不能很好的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的。
2、教师的范读作用不容忽视
学生在处理好感情基调的同时,教师的范读作用不容忽视。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心灵的启迪、美的熏陶。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最能把课文所表达的强烈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广泛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学生的朗读提供效仿的范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读,不应该怎样读,不亲自读来给学生以示范的话,尤其是在学生想读而读不好时,不仅不能达到教学目标,也不能体现课文所要显示的教育目的,更有可能打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许下一次你再叫学生有感情朗读时,他(她)就有可能不会再举手了。
3、在教给学生技巧的同时要多体验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时,有很多老师更多的是把注意点放在了一些句子的技巧上,如:重音、停顿、语调的上仰、拖长等。却忘了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本质:表达学生对文章独特的内心体验。为内容所感染,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朗读才是把自己看成作者,一个讲故事的人。感触越深,孩子们也就记得越长,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朗读训练中教师要注重评价功能
新一轮的课程该革后,课堂越来越像在做戏,这是对新课改的误解。就说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们教师为了使课堂更活跃,亮点更多一点,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读,如“评读、比读、赏读……”方法是好,但用太多我觉得也不好。过多重视形式,反而会把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真正目的忽视,效果也不一定好。我觉得在朗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评价,我们可以放手放学生先评,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这才是对于学生最好的朗读指导。
总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重的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养成有感情朗读的好习惯

语文教学中怎样运用朗读技巧?

1.要把字音读准。除了要求学生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音变的规律,包括轻声、儿化韵、变调、啊变等。此外,还要读准多音字,让学生知道并能区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字音的变化特点,进而积累词汇。
2.要把词形象化。词是语言中可以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当我们把课文中记录词的一些无生命的方块字化成“有生命”的方块字朗读出来时,就不仅要与一定的语音相联系,而且更与这些词所反映的那些客观现实相联系。只有把每个词看“活”,才能准确理解它,才能用相应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人们在说话时,对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的概念,通常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在教学中,如果能借助正确的朗读把一些词(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词语)的含义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读加深对词义的理解,那将比单纯地抄背词语解释要具体、有用得多。
3.要把句子的停顿、重读和语调把握好。停顿、重读、语调是衡量学生对句子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的三项指标。把握好停顿,首先应要求学生读准标点符号。在标点符号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要处理好句子的停顿,则应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音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处理长句中的停顿,即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关键的地方停顿。与停顿相适应、相配合,突出强调句子中的某个词和词组,就是重读。重读就是为了体现语句的目的。重读的把握,同样依赖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想感情总会处于一种活动状态,体现在声音的表达上,就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这就是语调。语调掌握得越好,对作品的表达就越充分。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准确地把握停顿、重读和语调,再通过对停顿、重读和语调的反复推敲和揣摩,来加深对语句的理解和感受,必然能使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得到提高。
4.要把握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是与作品的结构、意境和感情相联系的。只有让学生弄清了作品的脉络,理解了作者在作品中的强、弱、浓、淡的思想感情,才能既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主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朗读训练侧重掌握朗读的基本技能。低中年级的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高年级则要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逐步读出抑扬顿挫和作品的思想感情,达到能比较恰当地表现作品意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