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留痕app 怎么找回删掉的微信号?

[更新]
·
·
分类:行业
1677 阅读

阅读留痕app

怎么找回删掉的微信号?

怎么找回删掉的微信号?

分享几个微信误删好友之后,找回的小技巧,不管现在有没有用,总有一天你会用到的。
方法一:使用微信恢复功能
如果你的微信聊天记录在删除好友前备份过,那么你可以通过恢复微信聊天,来查询被删除的好友的聊天记录,通过聊天记录找到被删除的好友。
方法二:聊天记录云端
微信服务器会保存七天内的聊天记录,可以通过微信云端的七天内聊天记录,找到你想要的好友。前提是七天内聊过天,并且没有超过七天的时效性。
方法三:通过手机找回
如果你是通过对方手机号码添加的微信,那么你可以通过对方手机号码重新添加对方为微信好友,当然前提是你没有删除对方的手机号。
方法四:通过QQ找回
微信已删除好友在哪里,好友删除怎么找回来?如果你是通过QQ添加对方为微信,那么或许可以通过QQ好友重新加微信好友。
方法五:微信朋友圈
虽然你删除了微信好友,但是该好友如果在你删除之前发布过朋友圈,那么在你刷新朋友圈之前他的这条消息还在,因此你可以通过这条朋友圈,添加被删除微信好友账号。
方法六:朋友圈评论、点赞
虽然你删除了微信好友,但是该好友如果在你发布过朋友圈里评论、点赞过,那么在你真是太幸运了,你可以通过对方的评论或者点赞,添加被删除微信好友账号。
方法六:“新的好友”
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对方添加的你,如果你误删了,可以点击微信的【通讯录】,然后在【新的朋友】里找到,点击接受即可。当然如果时间久远,你得一直往下翻。这个方法是小编最常用的办法之一了…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项重要工程。融合到什么程度才叫深度呢?以我之见,融合到教师们认为那不再是“新鲜技术”的时候,就到位了。例如拼音输入法,这是至今我认为被融合得最好的一项技术,因为几乎人人都会,无论是在电脑上或是在手机上。
一、软件的使用
现在的教学软件,如果是以显示教学内容为主要目的,那么希沃白板5无疑是十分胜任的,它拥有PowerPoint大部分演示功能,并且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优化,我留意到不同学科教师,登录了自己的希沃账号后,得到的是不同界面的希沃白板5,例如音乐教师账号,就会多出一个音乐学科工具,相应的语文教师账号,会多出一个语文学科工具,别小看这些工具,它们基本上整合了最常用的小功能,各学科教学都能直接使用。
印象较深的一位英语老师,使用了地理学科工具,很有创意,那是一个地球仪,可显示全球各地关于天气的信息,而英语课中有旅游故事,这很巧妙地跨了一次学科。
在数学学科工具中,最常用的是绘图工具,比起传统的教具,更方便了。有一处亮点是有位老师采用复制粘贴的形式,将题目中的条件组合成证明过程,我认为在七年级规范证明书写时,非常有必要,这样至少可以说明,几何证明过程中,必须由题目条件出发。
可以说,我看到了他们对希沃白板5应用的娴熟,如果这种娴熟来自于常态化教学运用,那无疑是走在了前列。
二、信息化的内涵
如果不仅是指教育教学,而是指整个社会发展,相信对信息化的理解,应该在社会信息交换的方式和方法上。例如纸质信件到电子邮件,语音通话到可视电话等,同时,万物互联将原本独立的信息个体也连接了起来,网,是信息化的最大特点。
回到教育教学中来,校园网早已开通,班班通也基本普及,那么,课堂中的信息是否也被这些网连接起来,与老师、家长、学生互通了呢?
我们现在还在孜孜不倦地做一件安全性事务,每天清查学生到校情况,采取的方法是一个老师挨个教室看,用记录本记,然后在工作群中通报结果。
安全工作重要不?当然重要,这项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检查学生是否按时到校,若有异常,立刻采取相应预案。
可以更有效率吗?可以。
在每个教室门口安装人脸识别班牌,学生进教室前在前面站几秒,机器会记录下来,然后数据上传至云端数据库,拥有权限的老师可以随时查看,或者设置定时报数,到了规定时间,报告到班学生人数,同时缺席学生名字显示出来,更智能一点,如果数据库中有学生家长联系方式,缺席时间超过一定时长,自动发送家长信息告知学生未到校。
在这个案例设想中,学生到校信息被实时采集了,同时数据被记录了下来,还能产生对应的操作。
在课堂上,信息化的应用最多,也最受关注。无论是强大的PowerPoint,还是简捷的希沃白板5,或是专业的几何画板,这一类应用的最大特点,是将教学内容信息化,相对传统的黑板,它们可称为多媒体,因此这些信息化,也称为多媒体教学,很早就有了。
多媒体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即1.0时代的产物,现在发展到了2.0时代,结合互联网 的背景,它也相应进化了。从比赛老师使用的希沃白板5来看,有12位老师使用了手机扫码登录,从而实现了个性化白板5界面,云端课件同步,有7位老师采用U盘介质课件,这7位老师之所以采用U盘介质,是因为在课件中不仅仅使用希沃白板5,还使用了其它软件例如PPT、几何画板,而这些,是无法被云端同步的。
究竟2.0时代的多媒体教学和1.0时代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个不同在于课堂网络化,课件一次制作,云端保存,然后随处可用,修改后直接同步,无须保存。分享课件一键达成,校本资源库便以此为基础。在希沃信鸽的后台操作界面中,还能对全校所有班级的课件进行统计,这一切,均为自动完成。
教学过程,所有的老师、学生操作步骤,一体机上均有记录,这是机器自动留痕,如果要进行教学反思,这是非常方便的功能,我自己就经常用这个功能对上过的课进行复盘反思。
第二个不同在于教学评价,有经验的班主任,通常会在自己班级内制订一系列规范,然后用分数来将学生行为量化,从而科学管理班级。我见过的一位老班主任,便有那么厚厚的一个备课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了学生某日言行,并附注了对应的处理记录。
不可否认,这样的数据对学生非常有效,这位资深班主任给我的启发就是,记录有必要,方式太麻烦。在此基础上,使用希沃班级优化大师就方便多了,而在说课比赛过程中,我也听到多数老师提到了班级优化大师,并且有少数老师打开了自己的班级优化大师界面,我很惊喜地发现有一位老师,记录中班级加分680,扣分39分。这是一位地理老师,由于课时数较语数外少,因此这个分数总量我认为是合理的,而加分远超过扣分,侧面反映这是“正面管教”,鼓励学生多于批评学生,非常值得推崇。
如果参赛老师平时对它的使用频率高,那么积累的数据是相当可观的,在说课过程中,学情分析无疑是相当精准,不会采用估计的方法。
第三个不同在于课堂拓展,教育信息化1.0时代,是电脑网站为主,而在2.0时代,则以移动端信息为主。
早期的网站,还包括个人网站,信息量是远远不如现在的移动端,毕竟做网站,还算是个技术活,而现在,各种自媒体的出现,让普通人使用一部手机便可成为信息发布者,这极大增加了网络信息量。有一位参赛语文老师给我印象非常深,在诗词教学中,大胆引入了抖音视频,另类的诗词阅读,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原本诗词在古代,就是流行曲嘛!顺着这个思路下去,学生创作出独特的诗词阅读,也能通过抖音发布,学生发现一种新的解题方法,也能通过手机发布分享。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信息化的理解和接纳,远超老师。当我还在摸索注册短视频app时,他们已经在QQ空间上分享制作的搞笑视频了,甚至毕业视频,也是他们自己制作的。
我想我们已经可以就信息化的内涵做个小结了,现在的教育信息化,包括教室内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数据信息交换等等,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课件,社交软件,数据分析软件等等。
三、什么是深度融合?
信息化与教学融合,在此基础上加“深度”二字,无疑要求更高,只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信息化工具,便可称融合,那么使用得好,才能算深度融合,而融合的最高境界,是浑然一体,即常态化。
而在公开课中展示深度融合,让所有观课者感觉这是冰山一角,便最成功。
例如课堂表情识别系统,这就是典型的深度融合,我们都知道,一套表情识别系统是需要机器学习的,只有在平时教学中,它不断收集分析学生表情数据,最终呈现结果才会准确。在公开课中,它一直是默默无闻地工作在后台,老师只是实时查看学生对某个课堂环节的接受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整个过程中,对外的展示只是一块数据输出,所有的表情录入、数据分析,全部隐藏,这便是技术背景化,即作为老师,不需要知道它如何工作,只需要会使用即可。
再例如作业自动批改系统,受技术限制,目前暂时只能对客观题进行高效批改,而这个批改结果同样可用于老师快速获得学生练习反馈,极大节约了传统练习需要老师人工批改的时间。在英语口语训练中,它还融入了语音识别与校正技术,有一款app叫英语流利说,便采用了这套技术,对练习口语非常有帮助。
深度融合所需要的技术,多数已经成功商用,因此,作为教育者,需要与时俱进,学习这些新技术。它们有许多并非专门为教育设计,但某些功能恰好可以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同时,反倒是许多专门针对教育信息化设计的app,在人性化上远远不如这些商业app。
以QQ为例,我曾经尝试过QQ群作业,它同样可以自动批改客观题,但对于数学老师来讲,批改主观题便只能人工,但即便是人工,也有能信息化的地方,用涂鸦功能批改,只是这种操作十分费时,实验了一段时间后,并未常态化应用。但是技术在进步,它未来可期待的功能便是手写识别,智能判断正误。
而在所有参赛老师的展示中,我也看到了部分深度融合的尝试,便是拍照上传。有一节美术课,老师在说课过程中,提到了将学生课堂作品通过拍照上传,同时制作成动态相册,这是个非常不错的创意。顺着这个创意,我认为在数学课上,同样可以使用,一节习题课,学生如果能创造出更多新的解法,将它们拍照后收集起来,作为教学反思,同时还能让学生录制视频讲解,这些视频还可以作为未来复习时的微课使用,这样的常态化应用结果,将会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不断更新的微课资源库。
四、深度融合的几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越是先进的硬件,融合越深。
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是很频繁的,手机基本上半年出新款,而每一代产品相比上一代,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提升。但并不意味着,先进的硬件能使教学融合更深。
例如平板课堂,到目前为止,使用过的平板课堂,主打功能为电子书包、练习反馈、拍照识别,同时使用平板所产生的数据,并未被老师充分利用。我曾经看到了使用平板布置练习后,还要学生举手来表示是否听懂。因为平板上的一套练习,只设计出了每道题的正确人数,并未针对全班给出一个分析报告,而只有完成了全部练习,才能对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这么先进的教学平板,最终居然还要靠老师肉眼去判断学情。
第二个误区,越是炫丽的界面,融合越深。
不得不说,现在的软件设计,界面是越来越豪华,我见过一个考试数据分析系统,统计图做得非常漂亮,各类数据都能呈现在网页上,但是,考试数据的分析,应该是一份报告,用数据说明学生学习结果,并同时反馈出教学中的问题,而不是给出一大堆数据。普通一线老师,如果没有受过专门的数据分析训练,是根本看不懂它们的,统计图确实可以更直观地将数据表现出来,但是,这不是最终需求,倒是文字描述是紧迫切需要的。你不用告诉我这些统计图、统计表是什么意思,只需要告诉老师们接下来该怎么做,从哪个方面改进就行了。
第三个误区,越是专业的软件,融合越深。
不可否认,目前一些教学软件,确实非常专业,以PowerPoint为例,许多高手已经可以利用它做出非常漂亮的动画视频,还有各类视频编辑软件,都能够将课件处理得非常细致入微。但是,学习以上专业软件,是需要时间成本的,而在一线老师群体中,具备这样学习能力的并不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绝不仅仅是少数老师的炫技表演,而是教学一线全面开展的一项改革,而最适合这个使命的软件,易用性无疑是第一位的,专业性倒还在其次。例如曾经用过一款综合素质评价软件,非常专业,学生每项得分细至144项,但实际用起来,认真打完一个学生,至少2小时,一个班即使按40人算,80个小时才能打完全班,这效率是何等的低下?果然,不多久,它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哪怕还有主管部门的强力推行。
结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这二者本身就处在不断融合中,只是目前看起来是由教师来推动,这是作为教育者,企图占据改革的主导地位,毕竟主动改比起未来被动改要强得多。在公开课中,老师需要展现细节,是经过信息化手段处理过后的结果,而观课者从这个结果中,要能感受到背后隐藏的信息化。虽然在不少公开课中,我看到部分老师使用非常漂亮的PPT,但从操作和讲解过程中,发现并不纯熟,显然不是一个创作者该有的水平,极大可能是请教了专业软件人员之后,为了应景而创作。这样的公开课,可能结束后,这项技术便再也不会被使用,而束之高阁。
在深度融合过程中,也有不少老师,对学科教学存在畏惧之心,生怕信息技术的使用影响到了教学成绩,这多半来自于初中阶段的考试科目老师如语数外物化等。事实上,教学成绩与教学水平密切相关,教学水平高的老师,无论用不用信息技术手段,成绩照样好。反而使用信息技术,会减轻教学日常工作压力,腾出更多精力思考教学,其教学成绩会越来越好。而深度融合的成功案例,必定首先出自他们。